【独家】 “蓝碳”保护 势在必行
你可能知道绿碳,但你知道蓝碳是什么吗?
所谓蓝碳,就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2009年,联合国发布相关报告,确认了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蓝碳”作为一个新鲜名词,开始被逐步认可并得到重视。
有个听起来自相矛盾的事不知道您想不想知道:超过半年时间都得不到太阳光照的北极地区,却能在严冬时期的北极点受到热浪袭击。然而,这一现象在过去5年时间里已经发生四次了。在今年2月的最后10天里,每天中至少一半时间北极点的气温都保持在冰点以上。
世界上的科学家们也对这种反常现象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感到困惑。对此,他们警告说重复多次发生这种极端气象状况或将加速海平面的上升,令北极温暖水域的更多热量释放到大气中,同时还会对急流产生干扰。基于全球气候系统的本质,这将对成千上万英里之外的人和野生生物产生影响,其中,首当其冲最容易受到负面影响的当属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沿海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
保护沿海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超过30亿人口依靠健康和安全的沿海生态系统来维持经济生计、获取食物并抵御风暴侵袭。沿海生态系统的经济价值估计在几十亿到几万亿之间。红树林、海草甸和盐沼等海岸生态系统提供了许多关键的生态系统服务,比如净化海水,保护海岸,为鱼类提供生长的温床等。除此之外,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还储存了大量的碳,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蓝碳”。
根据测算,海洋红树林的碳储量几乎是热带森林的三倍,特别是土壤和泥炭形式的碳汇更是如此。在全球范围内,可能有多达20亿吨的蓝碳储存在红树林中。换言之,红树林是一种极为高效的碳汇形式,对减缓气候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突破式增长,这些重要的生态系统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威胁。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估计,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失去了67%的红树林,是地球上最受威胁的生态系统之一。以此预估,如果从现在起还不对红树林采取任何保护措施,那它可能会在未来100年内彻底消失,进而对人类和地球造成毁灭性的后果。
然而,我们并未忽视这一严峻态势。从全球范围来看,超过150个国家在其领土上至少存在一个蓝碳生态系统;有71个国家囊括了三种类型——红树林、海草甸和盐沼。“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第14项——水下生命”以及许多国家旨在减缓气候变化的各种政策都将保护沿海生态系统上升到了一定的重视高度,以期加快保护和恢复蓝碳生态系统。
我国的蓝碳发展情况
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的蓝碳研究已走在世界前列。我国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主张管辖海域和1.8万公里的大陆岸线,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海草床、红树林、盐沼这三大蓝碳生态系统的国家之一,670万公顷的滨海湿地也为蓝碳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海水养殖产量常年位居世界首位,贝类和大型藻类产量占总产量85%左右,不仅吸收了大量二氧化碳,还能消氮除磷、净化海水,贡献了优质的食物和工业原料。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科技部、环保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国家海洋局先后安排了30多个涉及蓝碳的科研项目,催生出一批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当前,我国的蓝碳发展已经迎来了重大的机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增加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碳汇等手段,有效控制二氧化碳、甲烷、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提出“探索开展海洋等生态系统碳汇试点”的要求;《关于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的若干意见》提出“探索建立蓝碳标准体系及交易机制”。
摘自:环保网